涠洲岛

发表时间:2025-04-03 14:01

涠洲岛: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旅游胜地

涠洲岛历史悠久,早在晋代便有人居住。其名字 “涠洲”,寓意水围之州,是海洋环绕的陆地。先秦时期,这里就已归属中国版图,从秦汉到宋以前,涠洲岛先后由合浦郡和雷椹川司管辖。唐代时,岛上已设有八个村庄,被纳入朝廷行政管理辖区。万历十八年,游击署移驻后,涠洲岛处于雷州府和廉州府的双重军事行政管辖之下。

清咸丰末年,因避战乱,大量内地人迁徙至涠洲岛,尤其是两广以及福建的客家人,成为岛上主要族群,客家文化也随之成为主导文化。清同治六年,清政府 “重开岛禁”,法国传教士借此机会上岛传教,天主教文化开始在岛上传播。法籍神父在众多的盛塘村,耗时十年,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涠洲岛天主教堂。这座教堂于 1880 年落成,是哥特式建筑,楼高 21 米,总建筑面积 774 平方米,连同附属建筑总面积达 2000 余平方米,是广西沿海的天主教教堂,2001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。教堂的钟楼有 10 多级石造螺旋梯,顶层挂有 1889 年铸造的白银合金大钟,每个礼拜天上午,钟声会召集信徒前来祈祷 。抗日战争时期,日军占领涠洲岛长达 7 年,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。

在现代,涠洲岛致力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。为保护特色海洋生态资源珊瑚礁,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等多方合作打造了 “珊瑚馆 - 涠洲岛珊瑚礁保护及修复示范基地” 。北海市还出台《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,严禁采挖、破坏珊瑚及珊瑚礁,禁止买卖相关制品 。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通过限制上岛游客人数、组织潜水从业者培训、建设珊瑚馆科普教育基地等措施,积极保护珊瑚礁生态 。

岛上设有污水处理厂,每日处理污水 1200 - 1300 吨,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地表四类水标准,实现向海污水零排放,有力保护了岛屿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 。近年来,布氏鲸在涠洲岛附近海域频繁现身,这是中国大陆发现近海崖分布的大型鲸类生活群体,截至目前已识别超 50 头 。

在旅游发展方面,涠洲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项目。2020 年,南湾鳄鱼山景区被评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。岛上交通日益便利,住宿选择丰富多样,从高端度假酒店到特色民宿应有尽有。同时,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,如 “一带一路” 国际帆船赛、“壮族三月三” 歌圩等 。其中,“一带一路” 国际帆船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水平帆船队参赛,设有北海 - 涠洲岛拉力赛等多个赛段;“壮族三月三” 歌圩期间,在涠洲岛举办的 “广西三月三 海边情 (红) 哥节” 涵盖民俗表演、红色知识互动等丰富内容 。

独特地质景观:作为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,涠洲岛拥有丰富的火山岩地貌。火山喷发堆积形成的岛屿,历经海浪、风力侵蚀,海积、侵蚀、熔岩等地貌景观独特。鳄鱼山景区的火山口、火山岩、海蚀洞等景观,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地球演变的历史长河中,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。

多彩海洋体验:36 公里的海岸线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海洋体验。在海边,游客可以赶海,收获贝类、螃蟹等海产品,感受大海的馈赠 。还能参与帆船、冲浪等海上运动,在海风中享受速度与。观赏布氏鲸等海洋生物,更是为游客带来与海洋生灵亲密接触的难得机会 。现代旅游价值。

文化传播:涠洲岛独特的历史文化通过旅游业得以广泛传播。天主教堂、客家文化等吸引着游客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与内涵,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。各类文化旅游活动的举办,如 “壮族三月三” 歌圩,不仅传承了本土文化,也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上涠洲岛的文化特色 。

生态示范:涠洲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生态旅游的示范。其在珊瑚礁保护、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,可推广至更多海岛及沿海地区,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。


分享到: